发布时间: 2017/2/14 阅读次数:648
孩子的一切问题,都能用“深度陪伴”治愈
娃上幼儿园的时候,有一次我去参加他的家长会,和老师单独交流的环节,老师对我说,有点胆小,上课发言也不主动,不容易融入集体中。她略带审视地看着我说:“是不是您的工作太忙了,没有很多时间陪他?”
她说前面那些时,我还有点在老师面前习惯性的唯唯诺诺,这句话,我可就没法认同了。由于工作时间比较自由,加上我本来性格就比较宅,社交活动极少,我敢说,除了全职妈妈吗,我算得上是陪娃比较多的那一类了。
她这么一说,我有点无语了,和娃相处的时光,像放电影一般出现在我眼前。那些夜晚,娃在我身边翻滚,或是看电视,或是玩游戏,我呢,永远将一部手机握在手里,刷微博,刷朋友圈,跟编辑谈稿件,或是翻翻我新上的文章下面的评论,若有所思,魂不守舍,最多冲娃来一句“你最好看看书,别看那么多电视哦!”用老师刚才说的标准来看,真的不算是有效陪伴。
这部电影一开始,剧中人都处于焦虑中,白凯南扮演的成功人士“老陈”焦虑于女儿的不听话,女儿希希则焦虑于父亲的永远缺席,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,希希带着一帮同学去酒吧寻欢作乐,然后报警让警察把自己带到派出所,以此报复疏于陪伴的父亲。当父亲匆匆前来,她愤怒而悲伤地冲他喊道:“你的工作,就是杀人犯!”
你看,互相威胁别劲不能解决的问题,陪伴能够解决,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,它通过让父亲变小,变贫穷,去除了成人在所难免的优越感,而两人紧迫面对的各种问题,使得这种陪伴走向深入,然后,方能互相懂得。
真正的陪伴,是需要一点代入感的,设身处地,把自己当成一个同龄甚至更小的孩子,感受对方的各种焦虑与渴望,还需要动用一点记忆力,回想当初的自己,那些不能言说的小小想法。更需要的还有耐心,耐心地等待自己终于被接受,等待各种奇迹发生。总之,真正的陪伴,考验的,是一个人的综合实力。
大多数父母,都还处于前“老陈”阶段,面对孩子呈现的各种问题,抓耳挠腮,不得其法,殊不知以心换心的陪伴能治百病,如若做不到,则可能留下各种后遗症。
这些症状有可能在孩子小时候就呈现出来,比如厌学、叛逆、自闭等等,更有甚者,会绵延一生,有很多次,我在一个成年人的脸上看到他或她不快乐的童年,然后,就有机会听到,他们说起,那些父母不在身边,或是在身边,却各忙各的日子。许多年之后,他们哪怕笑着说起那些,你仍然能看到从他们内心浮上来的恐惧、忧伤与怀疑,仿佛那些日子是个深潭,他们的灵魂,依然在那阴湿之中,终生得不到救援。
如若你不想让你的孩子有这样的人生,不妨向“老陈”学学,当然不是学他那种喜剧化的刻意,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,让自己变成孩子的同龄人,变成TA的朋友,TA的同盟,TA翻越人生路途上各种高山大河的伙伴,只有把自己“变小”的陪伴,才是诚恳和有效的陪伴。